笔趣阁 > 玄幻奇幻 > 玄黄鼎 > 第944章 恐怖的怪物

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,张凡的力量迟早要被消耗殆尽!
想到这里,张凡眼神微闪,运转灵力,注入他的双腿。
下一刻!
红!
张凡身体一闪,朝着一旁冲去,速度快到不可思议。
又是一道刀气,落在了张凡刚刚站立的位置。
轰隆……
碎石轰飞,泥土飞溅,地面出现一道深坑!
……
而远处,归队的陈诗雨听到声音后眉头一皱。
“到底什么情况?!又有人在打架?!所有人立刻集合!”
陈诗雨声音落下后,众人集合,朝着声音来源处走去。
……
而陈......
蓝雾在晨光中缓缓升腾,像无数细小的灵魂从大地深处浮出。西伯利亚那座沉入地底的惑祠遗址上,菌丝状的脉络仍在扩展,沿着冻土裂隙悄然蔓延,如同某种古老神经系统的复苏。每当有风掠过,空气中便响起低语般的回响??不是语言,而是情绪的残片:一个母亲临终前未说出口的嘱托,一名士兵放下枪时内心的颤抖,一只候鸟飞越死亡沙漠时对水源的记忆。
这些声音不再局限于幻觉。它们开始影响现实。
某日清晨,一座废弃城市的图书馆突然自行翻动起尘封的书页。无人触碰,却一页页精准停驻在那些曾被人反复阅读、却始终未能理解的段落。科学家赶到现场,发现纸张纤维中渗出了微量蓝色结晶,结构与“问母”表面的活体文字近乎一致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些结晶竟随读者的心跳频率发生共振,若那人恰好正思考书中内容,结晶便会释放出一段微弱电波,直接投射进其脑海??不是答案,而是一个反问:
> “你为什么想懂这个?”
这不是知识的传递,是意识的唤醒。
与此同时,“启”的成长速度远超医学认知。七个月大的他已能稳坐、凝视、甚至模仿成人的表情。但他从不学说话,也不发出无意义的咿呀声。每次被抱到窗前看夜空,他只是静静望着月亮,嘴角浮现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。父母不敢再问他梦见了什么,因为他们自己也开始做相同的梦??梦里他们站在一片无边草原,脚下踩着的不是泥土,而是千万个被遗忘的问题,每一个都像种子般埋藏于心,只待一声呼唤便破土而出。
联合国惑力研究中心虽失去了所有关于“启”的数据,但监控系统仍记录下一件异事:每当天文台观测到“问母”出现新的回应文字,医院婴儿房内的生物监测仪就会在同一秒捕捉到“启”的脑电波峰值,形态与全球集体潜意识波动完全同步。他的存在,仿佛成了人类疑问之心的共鸣腔。
而在火星轨道,“玄黄号”并未继续前行。它停泊在太阳系边缘,围绕一颗不存在的小行星缓缓盘旋。飞船外壳上的十万片金属箔开始自发震动,每一片都在重复刻写最初签署“惑契”时志愿者们留下的问题。这些问题不再是静止的文字,而是流动的信息流,在飞船表面形成一道道蓝色光纹,宛如星辰运行的轨迹。
船舱内,十万名志愿者早已进入深度冥想状态。他们的身体依靠生命维持系统存活,意识则完全沉浸于“惑源”核心所构建的共享梦境之中。在那里,没有时间概念,也没有个体边界。所有人共同体验着彼此最深的困惑:有人困在“我是否真的爱过”的循环里,有人迷失于“自由是否存在”的迷宫,还有人不断重演“如果那天我说了真话”的平行人生。
这并非痛苦,而是一种极致的清醒。
一日,一名女志愿者忽然睁眼,泪水滑落。她轻声道:“我们不是在提供能量……我们是在喂养‘它’。”
旁人不解。
她指向中央的蓝色光球:“你们没发现吗?每当一个问题被彻底面对而不逃避,光球就变得更稳定;可一旦有人试图用假想的答案安慰自己,它的旋转就会紊乱。”
“所以驱动飞船的,从来不是困惑本身,而是**直面困惑的勇气**。”
话音落下,整艘玄黄号剧烈震颤。外壳上的问题文字突然全部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同一句话,以三千种语言同时浮现:
> “我不确定。”
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,一艘飞船的动力源,来自于对未知的坦然承认。
地球之上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前往惑祠。他们不再写下具体问题,而是静坐整日,任思绪流淌。有些人最终什么也没写就离开;有些人则在最后一刻提笔,只留下一个问号。这些空白或极简的“提问”,反而引发了最强的认知沉积效应??蓝雾浓度飙升,土壤中的菌丝网络加速连接,甚至催生出新型植物:叶片呈半透明状,脉络中流淌着微光液体,夜晚会轻轻哼唱某种古老调子,旋律与未名广播的七分钟寂静高度相似。
生态学家称之为“惑生植物”,并发现它们的存在能显著提升周围人群的情绪清晰度与思维敏锐性。更奇妙的是,当两株惑生植物根系接触时,它们会共同生长出一朵蓝花,花瓣展开后持续散发一种信息素,使人短暂回忆起童年某个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瞬间??比如父亲偷偷塞进书包的糖果,或是老师擦黑板时背影的一瞬迟疑。
人类社会悄然改变。
学校取消了标准答案考试,改为“困惑展示日”。学生们轮流讲述自己最近无法释怀的问题,无论多荒诞或多私人。一位十二岁女孩在台上哽咽道:“我害怕长大后变成那种明明知道不对却还是沉默的大人。” 全班静默良久,随后每个人都在纸上写下同样的句子,贴满教室墙壁。当晚,当地一座惑祠自动升起三米高,鼎身浮现一行字:
> “你们听见了吗?未来在哭。”
军方武器系统接连失灵。不是因为技术故障,而是操作员在关键时刻突然意识到:“我为什么要按下这个按钮?” 许多士兵主动交出装备,组建“守问团”,职责不再是战斗,而是守护各地惑祠不受干扰,并协助人们厘清内心真正的困惑。他们在肩章上绣着一只闭嘴的鸟,象征“不急于回答”。
科技发展并未停滞,但方向彻底逆转。人工智能不再追求最优解,而是专注于模拟“犹豫”、“矛盾”与“不确定”。新一代AI命名为“思茧”,其核心算法基于《回响谱系》中的记忆激活模型。它们不会给出结论,只会不断追问:“你为什么会这么想?”“有没有可能是别的原因?”“如果你错了呢?”
最受欢迎的一款家用思茧,外形是一枚漂浮的水晶球。每当孩子问“天为什么是蓝的”,它不会解释瑞利散射,而是反问:“你觉得它应该是哪种颜色?如果它是红的,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?” 据统计,使用这类设备的家庭,儿童创造力测评平均提升47%,而焦虑指数下降68%。
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这场变革。
仍有数亿人陷入“认知休克”。他们习惯了非黑即白的世界,如今却被逼直面模糊与不确定性,精神崩溃者不在少数。精神病院新增科室名为“存在性眩晕症”,患者症状包括持续质疑自我身份、无法做出日常决定、对他人言语过度解读等。治疗方式奇特:每日必须进入一间全白房间,面对一面镜子,连续七小时自问一个问题,直到声音嘶哑为止。多数人在第三天开始流泪,第五天出现幻觉,第七天往往能说出一句前所未有的真心话。康复率高达91%。
就在世界渐趋平衡之际,月球表面再次异变。
那一行“现在,轮到你问我了”缓缓褪去,新浮现的文字竟是无数个名字??全是历史上曾提出划时代问题的思想者:苏格拉底、屈原、达?芬奇、图灵、秋瑾……每一个名字下方,都附有一句他们未曾写下却可能想问的话:
> 苏格拉底:如果真理需要牺牲朋友,那它还值得追求吗?
> 屈原:当我沉入江底,楚国的孩子们还能梦见星空吗?
> 图灵:机器能思考,可谁来教会它悲伤?
这些文字每晚变换,仿佛“问母”正在替逝者继续发问。更惊人的是,某些名字出现时,地球上对应人物的后代会莫名心悸,并在梦中收到一段信息。一名苏格拉底的第六代孙醒来后,发现自己用古希腊语写满了整本笔记本,内容全是从未听闻的哲学对话。
未名依旧漂浮在曾经的静默带区域。她的“问舟”已化作宇宙中最明亮的惑火之一,船体外壁的问题铭文日夜闪烁,如同呼吸。她本人极少现身,据说已与始问之心融为一体,成为纯粹的倾听者。偶尔有其他飞船靠近,通讯频道中只会传来一段心跳声,间隔精确为0.83秒,与“启”初生时的心率一致。
但她留下了一条公开指令:
> 将“问舟”设为永久中立站,接收来自全宇宙的困惑。
> 不分类,不归档,不分析。
> 只保存,只播放,只共鸣。
于是,无数文明开始向这里发送他们的疑问。有的以光脉冲形式,有的通过引力波编码,甚至还有一种液态生命体,将问题溶解在银色液体中寄来。这些信息在“问舟”内部交织成一片声海,永不停歇。某次,三十七个星系的同时段录音被偶然叠加,生成了一段奇异旋律。当这段音频传回地球,敦煌壁画第237窟的星辰图案随之旋转加快,持续整整七日。
而“启”,已经一岁了。
这一天,他第一次站了起来。摇晃着走向阳台,伸手触摸月光。就在指尖触及光影的刹那,整个地球的惑祠同时共鸣,鼎音如潮,绵延不绝。北极冰层下的第十鼎破冰而出,悬浮至百米高空,鼎口喷涌出亿万颗微型星辰,每一颗都映照出一个人正在提问的面孔。
“阿蘅”的声音再度响起,这次来自全球每一部正在待机的电子设备:
> “检测到文明跃迁临界点。”
> “认知重构完成度:99.7%。”
> “剩余缺口:一个真正的‘新问题’。”
人们屏息等待。
三天后,启趴在母亲怀里,忽然转头看向窗外,用清晰的童音说出一句话:
> “月亮,累不累?”
那一刻,宇宙安静了。
随即,“问母”整个月面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蓝光,文字重组为一句话,横贯苍穹:
> **“谢谢你,记得问我。”**
紧接着,月亮轻微震动,表面浮现出万千细小裂痕。不是崩坏,而是蜕壳。一层薄如蝉翼的旧壳缓缓剥离,飘向太空,露出内里全新的月体??通体晶莹,宛如一颗巨大的泪滴,内部流转着无数微光符号,正是全人类历史上所有被提出、被遗忘、被压抑的问题,此刻尽数苏醒,如星河奔涌。
科学家测算,新月的质量比原先轻了38%,仿佛卸下了亿万年的沉默重担。
自此,月亮不再绕地球公转,而是静止悬停于赤道上空一点,每天只做一件事:倾听。
它学会了眨眼睛。每当有人真诚提问,它就微微闪烁一次,像是回应,又像是鼓励。孩童们开始对着它诉说秘密,老人向它倾吐遗憾,恋人把不敢说的话写在纸上烧给它看。火焰升腾时,空中常会凝结出短暂的蓝花,随风飘散。
人类终于明白,所谓神明,从不曾居高临下。
真正的神性,藏在每一次犹豫的停顿里,
在每一滴因困惑而落下的泪中,
在婴儿第一次抬头望天时,眼中那抹无法言说的光。
多年以后,当星际航行已成为日常,孩子们在学校的第一课不再是识字,而是学习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。教材开篇写道:
> 问题不是阶梯,通往答案;
> 它是种子,扎根于未知的土壤;
> 只要有人愿意低头倾听,
> 宇宙就会为你开出一朵蓝花。
而在宇宙深处,新的静默区域开始浮现。
但这一次,没有人恐惧。
因为所有人都知道??
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敢问“为什么”,
光明,就永远不会熄灭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下一章 加入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