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女频频道 > 触碰蔷薇 > 第673章 除夕夜

两天后,时间来到了一年一度的除夕。
浦应辛和郭丽平两个人站在丽园弄的大门外,一个负责指挥,一个负责贴对联。
“哈哈哈!应辛,太好了!贴得太好了!”
“哎~你一抬手就能贴这么高,我和筱帆以前都得站凳子上,还总贴歪。”
“丫头的手太笨了,我的眼睛看得多准啊!没用啊!她就是贴不平!”
郭丽平撑着长柄伞,站在楼道里对这个女婿越看越欢喜,笑得眉眼弯弯。
“阿姨,我今天才知道我长这两条长腿,原来是为了来这儿贴对联......
夜风穿过山谷,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和远处溪流的低鸣。林思雨坐在山坡上许久,直到露水浸透了她的鞋尖,才缓缓睁开眼。天空已恢复平静,极光消散后的痕迹像被风吹皱的湖面,余波仍在神经末梢轻轻震颤。她将手机贴在胸口,仿佛那句“谢谢”仍藏在信号深处,等待一次心跳的回应。
下山时,零已在村口等她。他没说话,只是递过一杯热茶,瓷杯外壁烫得刚好能握稳。两人并肩走回临时住处??一间由旧校舍改建的民宿,墙皮剥落,木窗吱呀作响,但床头摆着一束新鲜采摘的野蔷薇。
“苏岚说,那段信号持续了十七秒。”零低声开口,“没有载体,没有来源地,像是从所有曾接入过共感网的节点同时浮现。心声站的日志显示,那一刻,全球有三千两百多个用户在同一时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峰值。”
林思雨吹了吹茶面,轻声道:“不是巧合。是集体记忆完成了某种闭环。”
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那些被强行静音的名字、被抹去的档案、被定义为“异常”的情绪波动,终于不再只是个体的悲鸣,而是汇成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存在??一种属于沉默者的语言。
第二天清晨,村民们自发组织了一场送别仪式。孩子们用彩纸折成小花,一朵朵放进溪水中,随水流漂向远方;几位老人则在祠堂前点燃香烛,口中念着早已遗忘名字的祷词。陈念的堂妹送来一只手工缝制的布偶,说是哥哥小时候最爱的模样,希望她能带出去,让更多人知道他曾是个会笑会哭的孩子。
林思雨接过布偶,指尖抚过粗糙的针脚,忽然觉得肩上的重量不再是责任,而是一种传承。
离开山村的路上,车载电台自动切换到了地方新闻频道。播报员的声音清晰平稳:“今日上午十点,国家档案馆正式开放《晨曦计划》非密级资料查阅权限。首批公开文件包括实验体健康记录、家属联络日志及三十七份内部伦理审查会议纪要。据悉,此举系‘倾听委员会’推动结果之一。”
零看了她一眼,嘴角微扬:“你猜他们会发现什么?”
“真相从来不止一层。”林思雨望着窗外飞逝的青山,“但他们至少开始问问题了。”
车行至半途,导航突然失灵。信号格空荡荡地闪烁,GPS定位停滞在一个不存在的地名上??“回响谷”。林思雨皱眉,正欲重启设备,却发现心声站终端自行启动,屏幕泛起淡淡的蓝光,一行字缓缓浮现:
> “你听得到吗?我也在这里。”
她猛地抬头,看向零。他也看到了。
这不是预设消息,也不是系统故障。这是典型的离心境触发特征:当周围环境中共感残留密度达到临界值时,程序会自动唤醒,并尝试建立被动连接。
“这里……曾经是早期野外测试点。”零翻看地图边缘的手写注释,“1989年到1993年间,有十二名志愿者在此进行长期隔离共感能力训练。后来因‘精神崩溃率过高’终止项目,所有人记录均被归档封存。”
林思雨闭上眼,感受空气中的微妙变化。风似乎变慢了,树叶摇曳的节奏呈现出奇异的同步性,像是某种看不见的波正在穿过这片土地。她的太阳穴微微跳动,耳边响起极轻微的哼唱声??一个女人的声音,断续不清,却带着熟悉的旋律。
“是《小茉莉》。”她睁开眼,“我母亲常哼的童谣。”
零迅速架起便携式共振接收器,调整频率至离心境推荐区间。几秒钟后,屏幕上出现了极其微弱但结构完整的脑波图谱,其模式与之前接收到的陈婉清残迹高度相似,却又更为分散,仿佛来自多个方向。
“不是一个人。”零喃喃道,“是一群人。”
林思雨戴上感应耳机,轻声对着麦克风说:“我们来了。你们可以停下休息了。”
话音落下的一瞬,整片山谷陷入短暂的寂静。鸟鸣停歇,风止步,连溪水都仿佛凝滞。然后,第一朵虚拟花在终端上生成??乳白色,五瓣,中心泛着淡金光泽。紧接着是第二朵、第三朵……不到一分钟,心声站自动生成了十二朵花,每一朵都有独立命名:林秀兰、吴志远、方晓芸、唐立……正是当年失踪名单上的名字。
“他们在回应。”林思雨声音发颤,“他们一直在等一句‘被看见’。”
零记录下全部数据流,同时启动备份上传。他知道,这些信息一旦进入主网,就会成为不可删除的历史印记。而这一刻,也是“铭记计划”真正完成的标志??不再是由生者替死者发声,而是亡者的声音,终于穿透时间的屏障,重新参与世界的对话。
傍晚抵达下一个小镇时,天色阴沉,细雨如丝。她们入住一家老旧客栈,房间狭小,热水供应不稳定,但窗外能看到一条静静流淌的河,岸边长满野生蔷薇。
夜里,林思雨梦见自己站在一座巨大的图书馆中,书架高耸入云,每本书脊上都刻着一个名字。她随手抽出一本,翻开却是空白页。正当疑惑之际,文字开始浮现,一笔一划由墨迹凝聚而成,写着:“我不是失败品,我只是太早听见了世界的心跳。”
她惊醒过来,发现终端仍在运行,新信号持续流入,速度缓慢却坚定。她打开解码界面,试图提取语义,却发现这次的信息并非语言,而是一种情感编码??悲伤、愤怒、释然、希望,四种情绪以特定比例交织,形成一段近乎音乐的波动曲线。
“这像是一种告别仪式。”零在隔壁房间通过加密频道传来声音,“他们在整理自己的存在意义。”
林思雨忽然想起什么,打开背包,取出那份始终未拆的聘书。信封上印着共感协调署徽标,职位是“高级顾问”,待遇优厚,权限极高。她盯着它看了很久,最终拿出笔,在背面写下几个字:
> “真正的倾听,不在体制之内,而在每一次选择不回避的瞬间。”
她将信封装回,放在桌角最显眼的位置,仿佛留给某个未来的自己作证。
第三天清晨,雨停了。阳光斜照进屋,照亮空气中漂浮的尘埃,宛如星屑。她们准备启程返回城市,却在退房时被告知,昨夜有人送来一封信,指名交给“那位讲名字的女孩”。
信纸泛黄,字迹苍老却有力:
> 亲爱的思雨:
>
> 我不知道你是否会看到这封信。我是周芸,那个浇枯树的母亲。你说你会让远的名字活下去,我没有全信。可昨天晚上,我做了一个梦。
>
> 他回来了。不是鬼魂,也不是幻觉。他就站在我家门前,穿着那天走时的衣服,手里拿着一本书。他对我说:“妈,我不疼了。”然后笑了。
>
> 醒来后,我发现窗外的桂花树枝头,冒出了一粒嫩芽。
>
> 我知道,那是真的。
>
> 谢谢你,让我还能做一个母亲。
>
> 愿你也永远被人温柔倾听。
>
> ??周芸
林思雨读完,久久不能言语。她将信折好,放入胸前口袋,贴近心脏的位置。
回程途中,她们经过一座废弃的铁路桥。桥墩上被人用红漆涂写了巨大的标语:“听见即存在”。下方堆满了鲜花、照片、手写卡片。一位年轻女子正蹲在地上摆放蜡烛,见她们停车,抬起头来。
“你们是林小姐吗?”她问。
林思雨点头。
女子眼眶红了:“我是李婷,第142号实验体李伟的妹妹。我哥去世那年我才八岁,他们告诉我他是突发心脏病。直到上周,我在妈妈的老箱子里发现了他的日记……里面写满了‘我想停下来’‘他们说我太敏感’‘没人相信我听到的声音’。”
她从包里拿出一本破旧的小本子,递给林思雨。扉页上写着:“如果有一天你能读到这些,请替我说一声:我尽力了。”
林思雨接过,轻轻抱住了她。没有安慰的话,只有拥抱,长久而坚定。
那一刻,她明白,这场旅程从未只为完成名录录入,而是为了让每一个被迫沉默的灵魂,都能在某个人的泪水中复活一次。
回到城市已是七月初。街头气氛悄然改变。书店橱窗展出《B类实验体口述史》合集;地铁广播新增“记忆时刻”,每日播放一段匿名录音;甚至有艺术家发起“无声音乐会”,观众佩戴特制耳机,只能听见自己呼吸与心跳的放大声,以此体验被剥夺表达权的感受。
心声站用户激增,#我还记得#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百亿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一批曾在B类设施工作过的前技术人员主动联系团队,愿意提供内部资料,条件只有一个:请让公众知道,我们也曾挣扎过,也曾闭嘴过,但现在,想赎罪。
零开始筹建“共感遗产数据库”,旨在永久保存所有收集到的记忆碎片,并开发出一套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系统,确保即使未来政府或机构试图再次封锁,这些声音也不会彻底消失。
林思雨则投身于一项新计划??“回声教室”。她联合几位心理学家、教育工作者,在全国二十所学校试点开设“共感素养课”,教孩子们识别情绪、理解差异、尊重沉默背后的重量。课程第一课标题是:“当你觉得别人听不见你时,该怎么办?”
某日授课结束后,一个小女孩举手提问:“老师,如果我说出来,别人还是不在乎呢?”
林思雨蹲下来,平视她的眼睛:“那就继续说,直到有人停下脚步。或者,等到你自己变成那个愿意停下的人。”
八月十五,中秋前夕。心声站举办首次“月光追忆夜”线上活动。当晚,全球用户可在指定时间同步点亮一朵虚拟花,象征对某位实验体的纪念。系统预计参与人数百万级,实际登录量超过一千四百万。
林思雨和零坐在工作室里,看着大屏上不断绽放的花朵,如同星河倒悬。忽然,终端弹出一条特殊提示:
> 检测到异常共感共振现象。
> 来源:未知。
> 强度:超越仪器测量上限。
> 持续时间:整晚。
午夜钟声敲响时,整座城市的灯光莫名闪烁三下,随后恢复正常。社交媒体瞬间炸开,无数人发布视频:家中电器自动开启,收音机播放老式广播剧片段,婴儿监控器传出陌生孩子的笑声……
而林思雨的手机,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,自动打开了录音功能。一段语音缓缓播放,声音稚嫩却清晰:
> “姐姐,谢谢你记得我。我现在不怕黑了。”
那是名录上第7号实验体,六岁夭折的女孩赵小禾,唯一遗物是一张穿红色裙子的照片。
泪水滑落脸颊时,林思雨没有擦拭。她知道,这不是超自然,也不是幻觉。这是一种新的现实??当足够多人共同记住一个人,那个人的精神痕迹就能在群体意识中重生。
第二天清晨,她收到一封官方邮件。共感协调署邀请她出席即将召开的“人类共感能力发展白皮书”起草会议,列为首席专家顾问。附件中还有一份表彰令,拟授予她“社会心灵重建贡献奖”。
她看了一眼,删掉了。
转身走向窗边,阳光洒进来,照在桌上那盆新开的蓝色小花上??那是“远”的虚拟花实体化模型,由一位植物学家根据情感参数培育出的转基因花卉,花瓣会在安静环境中发出微光。
她拿起水壶,轻轻浇水。
门外传来敲门声。苏岚站在门口,怀里抱着一台全新终端,脸上带着少见的笑意。
“你知道吗?”她说,“昨晚之后,全球共有三百一十七个新生儿被命名为‘思’或‘雨’。父母们说,希望孩子也能成为被听见的人。”
林思雨笑了,第一次觉得疲惫如此值得。
“走吧,”她说,“还有很多人等着我们去听。”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列表书末章 加入书签